940百科知识

首页  文章资讯  科学技术

文章资讯

探索深海离不开这些“利器”

周晶2022-04-19 10:04:44科学技术388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研究院副院长赵玮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海洋观测装备,以及构建的海洋立体观测网。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研究院副院长赵玮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海洋观测装备,以及构建的海洋立体观测网。

如何观测海洋?观测海洋的“黑科技”有什么特色?观测网又是如何准确捕捉和获取信息的?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采访了赵玮。

“人类对月球表面的了解远远胜于对海底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深海的探索还处在‘盲人摸象’阶段。”赵玮表示,海洋无时无刻处在运动变化中,任何发生在海洋当中或者与海洋相关的活动,都需要了解海洋是如何运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相关活动的效果。“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搞清楚海水的各种运动方式以及产生运动的原因,并跟进研究数据,预测近期或相对远一点的将来海水如何运动。”

“潜标是开展海洋动力过程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在赵玮看来,认知、探索深海首先需要观测“利器”来获取海洋信息,这样才能开展研究、开发和保护。“我们自主研发的潜标整体位于水下,不容易受到人为或自然破坏,安全性高,可以长期获取从海表到海底整个剖面的数据。目前潜标连续工作的最长时间达到3年4个月18天,这不仅是国内之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此外,最长的潜标高达1万米,已经用于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从海表到海底的长期连续观测。”

“我们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海洋信息的需求开展的。”赵玮介绍,除了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标等海洋观测装备外,还融合了其它的海基观测装备,以及空基的无人机、天基的遥感卫星、陆基的雷达等观测装备,在南海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

基于这些数据,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还牵头建设了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

赵玮解释,大数据中心以南海立体观测网获取的海洋长期连续观测数据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其它科研机构在南海的观测数据,将海基、天基、岸基等不同类型的观测数据交叉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开发海洋动力环境、生态环境等系列数据产品,服务于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方面,支撑我国海洋强国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年~2020年)》《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等多项海洋规划和条例,对加大海洋观测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观测仪器设备先进性、建设海洋观测体系、规范海洋观测管理、积极参与国际观测计划等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图为在海南陵水海域拍摄的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